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后,购物中心与品牌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寻求更多流量,努力创新产品和服务。
今年以来,星巴克、奈雪、喜茶,纷纷在扎堆做“酒生意”,酒饮生意,始终是年轻人夜生活不可或缺的主题。这背后就蕴藏着围绕用户需求,在存量市场里挖增量的“小逻辑”。
星巴克开酒坊
8月2号,位于北京嘉里中心的星巴克“咖啡礼赞”概念店重装开业。
这家概念店采用了双层设计,一层将点餐台和取餐台进行了分离设计,二层则是全新升级打造的“Bar Mixato”,为顾客带来咖啡与酒的融合体验。
实际上,在4月底,星巴克Bar Mixato就已登陆上海,如今又来到北京,三个月时间连开两家酒坊,足见星巴克正加快向社交场景延伸的步伐。
奈雪的茶开酒屋
新茶饮头部品牌奈雪的茶也在今年加入酒饮行列,开设了“奈雪酒屋”(Bla Bla Bar)。
近日,奈雪的茶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三家酒屋,也是在北京地区开的首家酒屋开始试营业,“白天喝茶吃包,晚上喝酒聊天”场景得以跨区域展现。
和星巴克酒吧不同的是,奈雪的酒吧并没有开在奈雪茶饮门店内部,而是单独成店,但必定在茶饮店附近。
奈雪酒屋的消费人群也定位在25-35岁的女性,为她们提供夜间社交场景,设计上更偏向女性化。
喜茶新店卖二锅头
近日,北京首家喜茶热麦店在北京五棵松开业,打出了茶饮+酒+软欧包的全新模式。喜茶的新店延续了一贯的极简风格,主要以灰白色为主调,搭配金色点缀。
新店分为两层,售卖3类产品。其中茶饮占50%、面包占30%、酒类占20%。一层为热麦区域,主要售卖茶饮,二层一侧为软欧包区域,设有全透明的面包房,以及面包自选柜、结账台、面包分割台。
二层另一侧是“茶极客实验室”,虽然名字里面带个茶字,但是这个区域是售卖酒饮的,其中还包括“二锅头”调制酒饮。
“酒馆热”背后小逻辑
1、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寻找增量
茶和咖啡两大饮品在销售上会受时间段的限制,作为具有“提神醒脑”功效的产品,夜晚恰好是其销售波谷。
对于品牌来说,在购物中心内的场地租金是一项重大且固定的成本。当单位空间和空间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弥补销售波谷就变得尤为重要。
茶饮和咖啡品牌选择适宜在夜间销售的酒精饮料,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时间进行了拆分,并找到消费较少的波谷时间段,填充新产品以提升交易密度。
因此,将产品向酒类拓展,可以为店面创造新的夜间消费场景,为夜间人流和销售量创造增长,弥补销售波谷带来的损失,向全时段经营靠拢。
2、扩展品类才能真正找对“增量”
品类拓展、价值深挖,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开发出目标用户的潜在需求,是否与本身定位、用户相符。
品类拓展带来新鲜感,不断刷新的新鲜感带来粉丝粘性——这是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逻辑的一个缩影。
当今社会下,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居民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成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的同时,居民的消费品类结构也在持续发生升级变化。
酒馆不是新事物,但年轻人喜欢的口感是新鲜的。环境清幽、适合三五人小聚,吃饭不是目的,喝酒才是要紧事。来到酒馆,就是想卸下一天的紧张心情。
现代都市年轻人压力大,需要解压舒乏之地,撸串喝啤酒太没品味,所以小酒馆就应运而生,介于烧烤与特色餐饮之间的业态。
但在品类界限逐渐被打破的今天,众多餐饮品牌还将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在产品创新当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定位。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点,不管跨界还是融合,始终是要围绕品牌调性做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