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随着消费升级,用户们早已摆脱以“物质基础”为主的生活,逐渐走上“娱乐生活”之道。可以说有娱乐的地方,就有粉丝流量。
从轮番上演品牌“抢夺流量代言”,到明星“另起炉灶”打造个人品牌,粉丝流量快速成为品牌争先抢夺的高地。
最近几天,年度最Skr人物吴亦凡成立个人品牌 A.C.E. 的事情又霸屏。
刚刚上架就被清空的套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以为要凉?其实不然。
据了解,12月28日,A.C.E.旗舰店正式开业当天,仅6小时就已告罄。据品牌方提供的数据,到1月9日,累积销售8小时后,销售额达到了800万元,平均客单价为3000元,一举拿下同时段天猫饰品行业TOP1。
在开店前夕,A.C.E.的定价饱受争议。比如一款售价为2800元的虎啸吊坠项链,比GUCCI一款类似的银饰豹头吊坠项链售价还高。吴亦凡能否支撑起高昂的品牌溢价,被很多人打上问号。
而事实证明,不论外界怎么质疑,那条22万的吊坠还是有人买单了。这样超skr的带货力,估计也是没谁了!
除了其自身的带货力外,从营销的角度,背靠小米这个大树的A.C.E这一次给所有品牌做了一个绝佳的示范。
这波营销操作,我服!
虽然上线第一天A.C.E就在天猫上爆卖,但第二天其主动下线了所有单品,随后A.C.E.品牌公众号发布消息,“第一期准备的产品已经售罄,第二期产品还在生产加工中。”并表示,A.C.E.天猫店下一次上新时间定于2019年1月9号。
快来快去,不定时冒出来。A.C.E.现在采用的模式,犹如线上快闪店,过期不候。比起传统的靠店铺自身的上新和促销来拉新和销售,A.C.E.更偏向事件营销,这一招也是小米惯用的“饥饿式营销”打法。
首先以快闪店的形式,维持了品牌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的营造不仅可以维持了首饰发售时极高的人气,更是提供了二次营销的噱头和话题,而且以后的A.C.E都是一款难买的单品。可以说A.C.E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着“小米式”的互联网基因,深得其营销精髓。
对于明星成立个人品牌早已不是新鲜事,一旦明星拥有了一定的流量和粉丝基础,都逃不过“创建属于自己潮牌”的真香定律,大到陈冠希的Clot、余文乐的Madness,小到陈赫的TIANC BRAND、薛之谦的Dangerous People。
但为什么,这次却会掀起大风波?皆因网友认为A.C.E品牌背后的溢价与设计不符,且有收割粉丝的嫌疑。
品牌方反驳道,“如果成立A.C.E.就是为了赚粉丝的钱,我们没有必要做潮牌饰品,直接上线99元的T恤和帽子就可以了,加一点凡凡的元素,所有人都买得起,粉丝也会喜欢。”
据悉,A.C.E.想做一个小众潮牌,可能比较接近的一个参考品牌,是好莱坞奢侈品牌Chrome Hearts(克罗心)。
品牌方的想法是正确的,毕竟单纯依靠“粉丝经济”,只做“粉丝经济”的产物,是无法长久的。那么同时问题来了:显而易见,目前的消费群体主要以粉丝为主,但小众潮牌需要的是认同品牌理念的发烧友,能同时满足两者的人有多少?又或者说怎么找到触达更多有相同品牌理念的发烧友?
而这就是A.C.E.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众所周知,产品是向消费者传递品牌故事与文化的媒介,不论是以前通过大众媒体的宣导式灌输,还是如今通过内容渠道潜移默化地种草,消费者产生对于产品设计认同感以及品牌共鸣,才足以支撑品牌溢价的产生。
拿卡地亚、克罗心等经典饰品品牌来说,都是有自身的文化积淀以及不算太短的历史,才有了今天;拿设计层面来说,这两个品牌也算是同类中的佼佼者了。没人会去质疑它们为什么这么贵,而只会数数钱看自己是否买得起。
到底A.C.E.能否走出“粉丝圈”,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客群,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