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从追求“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满足”,这便成了一个时下大众消费理念升级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消费者是怎么逛街的?哪些业态会吸引我们流连实体商业?大空间的购物中心又为消费者提供了怎样的生活方式?
不难发现,近年来快节奏、高密度的城市日间活动直接导致人们夜间延时消费的边界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夜间经济的增长和夜间消费的市场扩大。
现代都市之中,白天正是80后、90后这些消费主力军的工作时间,夜晚则是他们消费娱乐的重要时间段,这也是“夜间经济”持续上升的重要基础之一。
“夜商圈”是现代年轻人重要的生活体验,甚至可以说刚性需求,所以,这也成为了今天实体商业对抗电商的重要突破口。
在“夜间经济”的作用下,购物中心的主要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买买买本身,而逐渐成为同时满足人们购物、饮食、社交、休闲、娱乐、学习等需求的多元化空间。那么,夜间消费对他们来说是怎样的机会,可以如何把握,以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哪些?
近日,有不少地区开始开启 “夜经济”。据悉,就在上周末迎来夏至的同时,包括荟聚购物中心西红门店(以下简称“荟聚”)、北京宜家商场(以下简称“宜家”)、永辉超市等京城商超纷纷启动了入夏后的第一次夜场活动,将营业时间延长到24点,同时在晚上22点到24点之间特别推出各种优惠折扣。
在这一轮商场“夜购”中,打折固然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但“打折”无法为所有品类引流。相比常规的服饰品牌,宜家、一条等“售卖生活方式”的卖场更受欢迎。
天津的中冶·和悦汇夜经济于6月1日炫彩启幕,以“津夜PLAY”为主题,构建起“夜景、夜市、夜食、夜秀、夜展、夜读”六大特色场景,打造了“哏儿都美食夜市”、“夜光分享会”、“街头音乐会”、“儿童趣乐园”、“美好生活博物展”、“相声艺术专场”、“八分之七市集”等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市集文化与休闲文化有机结合,充分满足各年龄层的消费需求,给广大市民带来全新的“夜经济”体验场景。
所谓夜间消费指的是晚间6点至次日早6点间产生的消费行为,一般来说,晚间10点之后产生的消费被称为深夜消费。
目前国内城市夜生活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夜消费总体来说依然是一个小众市场,覆盖人群占总体消费人群的不到10%。除此之外,深夜消费总体来说交通不便,主要还是依靠区域人群带动,同时在区域内还面临着与美食街、独立运营的KTV及酒吧夜店等场所的竞争。
因此,实体商业在进行深夜消费定位以及选择业态时,要做到对客群需求的精准捕捉,且将自身资源与需求端高度匹配以保证市场占有率。
增强业态之间的联动
夜间电影散场的空旷体验源于影院是商业体唯一在深夜营业的业态,虽然影院作为目的型业态自带吸引人流的特质,但客群消费力在开场前的等候时间和散场时间均未完全释放,缺少与其联动的其他业态,同时给消费者带去孤立感。
成功的深夜消费场所,如美食街、酒吧街等,是由多品牌、多店铺带来的聚合效应产生的。在实体商业中,若能不仅整合多店铺,且同时引入多业态,那么其深夜时段则有可能助力其成为一个目的型消费场所。深夜消费的聚合效应一旦形成,就好比一个品牌设立了旗下的子品牌,会为实体商业增添类似改造的效果,是极佳的创造新形象,开创新领域的做法。
最大程度发挥规范化运营优势
实体商业对商户、商品的把控是其一大优势,尤其在餐饮业态上表现明显,相比夜宵外卖、小吃街等消费场景,实体商业在食品安全方面水准显然较高,而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价值感的重要体验。实体商业可针对自身能提供的附加价值进行宣传,以传播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实体商业可提供叫车、代驾等增值服务,有专线巴士的实体商业也可设置特定站点为消费客群服务,缓解消费者对深夜回家困难的担忧。
世界范围内的大都市都渐渐成为不夜城,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下生活的人们展现出对深夜消费业态的不同倾向性:欧美偏爱酒吧,东亚偏爱深夜食堂,而东南亚更偏爱夜市小吃。实体商业经营夜生活,实际上是将人们对夜生活规范化需求的进一步满足,精准切入市场,紧抓核心竞争优势,实体商业的身影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不夜城之中。
中国奥莱从业者是最注重消费者体验,最关注消费者需求的零售从业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奥特莱斯也加入到了“夜经济”的队伍中来,但擅于学习和创新应用的奥莱人并非盲目入市,而是根据奥莱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适时的推动和尝试者属于自己的真正合适的夜经济和奥莱夜文化。周年庆典、节日狂观等,这些理应属于“夜”的日子里,奥莱就从不吝啬,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爱上奥莱的重要原因之一。
奥莱,是一种生活方式。
未来,在这一点上,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