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奢侈品品牌PRADA鲜少与明星合作,近两年在中国市场上,PRADA即便会请明星来拍广告或是参加一些活动,也未曾松口任命品牌大使或代言人,相比CHANEL、DIOR、GUCCI等克制了许多。
而这次,他们选择了一位“流量小生”——90后选秀出道没多久的蔡徐坤作为品牌代言人,让不少时尚圈人士都大感意外,要知道,上一次PRADA选择亚洲男明星当其代言人,人选是金城武。同时,PRADA通过微博、ins、facebook、twitter、线下广告等各大渠道官宣。




而由艺术家曹斐执导、中国新生代偶像明星蔡徐坤KUN主演的2019秋冬男装系列广告大片《人类几乎》(Code Human)发布后便引起热议,PRADA官方微博大片视频播放量已超过2000万,相关话题曝光量达1.1亿。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故事的主角是蔡徐坤。
偶像文化对于奢侈品牌而言一直是敏感区域。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不少奢侈品牌都开始放下“架子”,通过与流量明星合作来获取消费者好感度,争夺更多流量,然而却引发消费者对品牌奢侈品属性稀释的质疑,使得品牌遭遇形象危机。
奢牌看人,要实力要口碑,关键被观望看中的,还是那一点逼格;明星逼格和品牌逼格相对应,早是芸芸众生的一种执念。
但面对着年轻、没有定性、难以定义的新一代消费者,一直“常规”下去可能才是真正的冒险。据悉,在PRADA发布给媒体的新闻稿中,有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前言,或许可以对这次的选择稍作注解:
“身处这个超级媒体时代,我们企图探索流行文化表层下的偶像人设、追星潮流、跨圈层粉丝群体及爱的供养等机制。”
探讨当代流量偶像,离不开圈层文化。偶像和粉丝基于爱的供养机制,互利共生。在粉丝的眼中,从“大厂”C位出道才20出头的蔡徐坤,颜值与才华兼具、青春努力。
粉丝们给他的音乐刷榜、为他的宣传声援、转发他的动态,不断为他创造流量争取资源。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饭圈之外,厌恶追星生态。商业包装出来的流量产物,凭什么霸屏?
蔡徐坤这个名字的背后,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一样多。人们再也不能忽视偶像文化的存在,正如曹斐所说,“作为艺术家,很难对他背后的群体视而不见。”
而PRADA看见了。
对于这次PRADA和蔡徐坤的牵手,若单纯从传播速率与广度上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PRADA“官宣”的那条微博已经超过100万转发量,而后几天,PRADA拆分成几部分发布的广告片,目前转发合计也已过百万。
大家或许不应该孤立的来看“PRADA选择蔡徐坤”这件事。在“官宣”之前,PRADA的其它布局,也值得关注。
在5月底,PRADA也放开了与中国电商合作,与中国奢侈品电商平台寺库签订合作协议。从今年6月起,PRADA集团旗下的PRADA和MiuMiu两大品牌入驻寺库。过去,PRADA和MiuMiu在中国线上渠道仅布局了品牌线上精品店。现在除了官方渠道,大家也能够在寺库平台上买到PRADA和MiuMiu两大品牌的当季甚至是最新单品。
PRADA最近“流量+电商”的双管齐下,显然是符合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现象驱动消费冲动”的营销逻辑的。可以确定的是,这一轮布局至少在“话题度”上收效颇丰,而这样的探索到底能否成功,或许还需接受市场、未来的进一步检验。
当然,在这一举措正确与否的结果出来之前,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不论是你什么品(奢侈品还是路边品),时代声音也就是你的消费者声音,永远都可以成为你改变的动力,借用一句网红流行语:不逼一逼,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奢侈品再奢华,你也只能为满足你的消费者而适应时代和潮流,如若不然,淘汰是肯定的,尝试还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