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K11自带的热度还未褪去,最近因为它又火了一把——5月26日,广州第一家、全国第42家门店,第二家旗舰店的言几又正式亮相广州K11。
以黑色为主色调,简单陈列、打破传统书店设计的呈现方式面向消费者,店内设计是由WYDF世界青年设计师全球总冠军Kyle Chan陈峻佳操刀。在2900多平方米面积中,约有十万册书籍,外籍书目达1.5万册,并融合咖啡文化、文创产品、文化沙龙、儿童乐园、互动体验等场景体验。
除此之外,此次言几又还增加了众多新的店中店品牌,创新书店运营模式更多的可能性,并将其分成文创DIY、设计师品牌、生活美学三大体验类别和店中店业态。
现在的言几又,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12 年前,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但捷与朋友一起,在成都创立了言几又的前身——“今日阅读”书店。随之而来的是持续多年书店寒冬。
但这家书店却有着如小草一般顽强的生命力——从社区书店转型综合文化空间,再到如今购物中心中融合多业态的超大生活空间,可以说,现在的言几又集书店力、设计力、场景营造力、生活方式提案力于一身。
而言几又的蜕变不仅仅是实体书店从 1.0 到 2.0 ,再到3.0升级的缩影,更是消费者消费模式转变,消费观念升级的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举。
正如这几年带有IP与精神属性的消费大规崛起,带动人群逐渐注重服务业的消费,从而为线下实体店带来大量的流量与黏住人群的时间,让人群稳定停留在购物中心中。因此,像言几又这样的多业态综合经营,重新成为购物中心的“香饽饽”。当初言几又大胆的转型之举,使它今天的成功成为了必然。
其实对于购物中心而言,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购物中心中的整个消费的流程,无非是人(消费者)、货(消费品)、场(消费渠道)
在互联网场景消费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用户停留时间与转化率,而对线下购物中心而言,需要的是既可以粘住用户的内容(比如书店、咖啡厅、电影院、娱乐体验设施),以及高毛利品类(比如餐饮、化妆品、少量个性化服装店),只有这两类产品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购物中心生态。
那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维持这个“生态环境”平衡?
1、 新一代消费者从我“需要”购物到我“想要”购物
虽然这两种说法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表达的意思与情感却千差万别。例如,当代消费者喜欢购买网红饮品,不是因为他们口渴而去买喝的,而是因为他们买的是幸福感,是消费主权。
“我需要”从语境而言,是被动句式,是我肚子饿了,需要吃饭,所以满足的是底层的基本需求,但是这一层级的需求今天已经被彻底解决了。
而“我想要”是主动业态去寻找可供消费的产品,所以这决定了今天的消费者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购物状态。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本能。我有时间,我就需要把我的时间在消费中消灭掉。
所以,所有值得消费者花时间的产品都是一种消费,这导致的消费行为并不是一种主观消费的行为,而是一种没有预算的随机行为,这让广告的刺激越来越小,而消费场景的搭建变得比广告的强刺激更重要。
2、无形产品(服务)的消费或更重要
如果说淘宝解决的是有形产品消费的丰富性,天猫和京东解决的有形产品的安全性,那么线下购物中心解决的是消费过程的体验性。
生活处处需要仪式感,在哪里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高端购物中心里消费和街边的小士多消费的感受差异也会逐渐拉大,这也会让消费者因此付出的溢价空间变得不一致,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为专业的服务买单。
这时,购物中心需要打造的是一个拥有丰富内容的消费空间——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意跨界、品牌文化的塑造、IP的打造等等。
3、 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拓展 或打破商业模式边界
随着消费越来越多元化,为了留住更多消费者的更多时间和预算,购物中心内会拓展出更多新型的消费业态,未来商业模式之间的边际或许也会越来越模糊,但却凭借各自的特色留住了自己特定的人群。
一个合格的商业综合体,其应该具备的素质已不再是满足需求,而是如何更内涵更深入的满足需求。内炼消费者对满足需求过程中的优质体验,外炼高颜值。内外兼修的购物中心才是适应新时期新需求的最佳消费地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