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十八岁后不得从事任何以儿童为名义的活动(特指索要钱财物等行为)均属违法行为,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已经告别六一好久的我们,除了可以叫六个一之外,我们还可以有一颗童心,自我满足六一的需求。也正是因为不同年龄段对六一有着不同的认知,对各大市场和商家起到了不同的剌激作用。
虽然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已经过去了,但这天的消费统计报告却反映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各位商家思考。
根据挖财记账大数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全国家长为孩子支出的儿童节“过节费”平均为397元。构成儿童节“过节费”的,主要包括实物型消费——玩具、服装等礼物的采购,以及吃货型消费——餐饮、零食的支出,这两部分的消费金额占总体消费的86%以上。而社交型和文娱型分别只占5%和6%左右。
这一数据尚属正常,毕竟对于小孩子而言,吃喝玩乐才是他们放假的“主旋律”。
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消费水平一向最高的一二线城市,在这次“过节费”的调查上竟然输给了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平均过节费约434元,而一二线城市的360元明显低于前者。
有相关人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三四线城市的家长存在“过度补偿”的心理——日常开销相对较低,意味着儿童类商品的消费占比更低,在儿童节当天,父母或许把往日克制下的消费欲,以及对孩子的“亏欠心理”一下子爆发。
而一二线城市的父母,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但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因此,在节日当天,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陪伴孩子,或进行亲子活动,以弥补失去的亲子时间。
一份简单的报告,却反映出不同区域的儿童经济模式。作为商家而言,你应该进行差异化布局?
儿童职业体验馆
是2017年三四线城市投资比例最高的儿童商业业态
根据儿童商业地产协会2017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度大陆地区儿童商业业态投资占比中,包括儿童职业体验在内的儿童体验业态超过34%,其中,三四五线城市更是超过40%。可以说,儿童职业体验馆是2017年三四线城市投资比例最高的儿童商业业态。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商场租金、营业员工资越来越来高,即使生意火爆,也有很大的经营压力存在。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主要开支就是场租和人员工资,由此而形成的利润较高。
到目前为止,三线城市已开业的规模性、专业性的儿童成长乐园微乎其微,但随着一二线城市室内儿童乐园数量的快速增长,三四线市场势必成为室内儿童乐园项目的投资热土,投资收益让人无比期待!
教育消费,一二线城市的差异化之路
反观一二线城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城镇居民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以及消费支出接近这个家庭的总支出的40%左右。可见教育消费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何等重要。
最近,也有一个购物中心瞄准了这一商机,尝试差异化的道路——南国置业在进军北京的首个项目泛悦坊·西城店引入多种创新型业态,涵括生活配套、特色购物、时尚美食、儿童运动乐园、亲子运动体验和青少年体育素质培训等业态,其中教育培训商户占比60%。可谓在千人一面之外另辟蹊径,尝试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在北京市场转型突围。
通过儿童教育业态的大规模组合,聚集了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科目的教育培训商户,形成了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对项目品牌的传播和商户资源的共享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聚集的教育培训商户通过高频刚需的儿童教育业态培育消费粘性,教育培训商户的固定客流还可以极大地激发消费者对餐饮零售和生活配套商户的消费潜力。
新型业态发挥到引流聚客的价值,将购物中心与各种业态之间的引流实现相互融通,达到价值最大化利用,可以更为完善消费体验。
在众多业态中,儿童业态对消费者的黏度最高,在儿童经济走红的当下,进入“得童心者得天下”的时代。
在更新迭代迅猛的消费时代,商业只有适应并真正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人性化的服务及体验,才能走得更远。儿童业态虽单次消费额度不高,但消费频次高、粘性强,可进一步带动餐饮、购物等多元化家庭消费,以儿童业态消费为引,可延长消费在购物中心的逗留时间,拉动客流、带动家庭消费,基于家庭消费的体验型业态实际上是新零售时代实体商业回归的支点。
儿童品牌的粘度和用户忠诚度有更深一层的,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先天优势,从妈妈的孩子到孩子的妈妈,消费者在经历着一个漫长但其实又快速的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可度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要从娃娃抓起,是真理中的真理啊。商家如何去培养更具长远意义的品牌理念并传递品牌信息,对侵占儿童市场来讲,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