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量商业争相抢占市场,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极致竞争时代,“一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经过千锤百炼的购物中心才能更贴近消费者。我锤哥的锤都已经转化成精神力来给予雷神更多正能量了,而购物中心的真正锤炼是源于更原始的源动力的变革与创新——品牌调整。
但,品牌调整不是“瞎折腾”——以更适合消费者的业态与品牌组合实现对客流的重新集聚。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实话方案,当然近年来也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
三年半调整70%品牌 浦东嘉里城租金翻2倍
根据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浦东嘉里城首层平均日租金30元/天/平方米,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戴德梁行研究部数据显示,浦东嘉里城首层平均日租金已达57元/天/平方米。三年半的时间,浦东嘉里城的首层租金将近翻了2倍。这主要得益于其对品牌的调整。
据悉,三年半时间,浦东嘉里城这三年多的调整更新率达到了70%,增加了近20个品牌,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儿童类零售品牌,增幅达100%,儿童类细分业态包括服饰玩具零售、儿童家居、儿童理发、儿童游乐。其次,还在品牌选择上提升了一个档次,更符合中高端家庭型消费的特征。
深国投广场2017:以变为关键词 全年调整135个品牌
借助楼层物业升级调整契机,2017年深国投广场也对商场的楼层业态定位进行了重新梳理,相对应的对品牌进行升级更迭。
在品牌引进逻辑上,深国投广场一方面引进一些网红品牌人气品牌,另一方面,保留和挖掘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品牌,让商户和消费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时尚活力却又讲究细水长流的商场。
据悉,2017年深国投广场升级调整了135个品牌,其中有77个品牌是进行了品牌升级,品牌提升率为57%。
以重装开业后的三楼为例,改造前以餐饮、儿童/培训、影院等业态为主,改造后定位集艺术文化、圈层社交、美学生活于一体的多元化平行空间,主要围绕着娱乐体验、儿童零售/培训以及生活家居展开。
太古里/太古汇:大量引进首店/旗舰店,降零售增餐饮
太古里与太古汇是太古地产2个不同定位的产品线:太古里:定位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式商业;太古汇:定位为高端大型城市综合体。
虽然定位不同,但两个产品线的品牌调整手法基本围绕一个重点——青睐创新品牌、新型集合店、及各类“首进”品牌。
青睐用各类“首进品牌”、特色品牌来打造项目差异化及独特性,据悉,北京三里屯太古里2016年引进了30多家“首店/旗舰店”;广州太古汇2014-2016年共引进了41个“首进”品牌。
减少零售业态占比、增加餐饮业态比例:经过调整,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零售占比下降6%,餐饮占比上升4%。广州太古汇零售占比微降1%,餐饮占比微升1%。
调整,是购物中心永恒不变的重点。对于任何购物中心或奥特莱斯而言,每做一次调整都需要更贴切当下的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因此,与时俱进的调整也是保持购物中心或奥特莱斯最佳经营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措施。
但,要怎么做才能保证每次的品牌调整不是瞎折腾,而是有意义的折腾呢?三大原则与逻辑,乃是品牌调整的“心法口诀”。
调整原则一:首先弄清楚是调整客流不是调整租金
这是协调租金贡献率和人流之间的关系。但客流是王道,没有人气就不会有财气,没有足够的客流就谈不上坪效,没有高坪效根本就支撑不了高租金。将来购物中心的租金收取不应以面积计算,而是应以“客流“收取。
调整原则二:满足消费需求而不是满足定位的需求
这是购物中心的“调性”满足和营业额之间的平衡。但只有满足了消费需求,才能引导足够的客流。
调整原则三:基于消费者而不是管理者
弄清楚谁才是市场话语权第一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比脱离市场一线实际情况的决定更能成为调整的主旋律。
调整逻辑一:坪效第一 要满足年轻消费群体
轻奢品牌的流行和IP的成长彰显年轻消费群体的潜在力。
调整逻辑二:不盲目追求高大上品牌 符合定位就是最好
在零售品牌调整方面,不要盲目追高档次,而是更多考虑符合商场年轻时尚的定位基调。随着中心区乃至辐射区内的消费者日趋成熟的消费品味和消费力,逐渐提升零售品牌的品质把控要求。
调整逻辑三:控制餐饮比例 优化零售品牌组合
在消费升级的驱使下,餐饮市场的迭代变化异常明显,新兴品牌、个性化新品牌疯狂涌现,成熟品牌开启多元化创新大门。
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生活方式中心,适当减少零售购物比重,提升餐饮比例,引进摄影、书店、网红等特色生活体验品牌。
对于当前大多数人而言,消费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向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延伸。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把购物放在第二位,因此购物中心在实际品牌调整中,应把消费者的心理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第一目的来引导第二目的的消费,才能在消费市场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单纯的引客,购物中心又何以抗争近年来火爆的文旅产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导下的为“购物”而存在的品牌调整才真正是适合的改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