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买手制,其实早已在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开始蔓延。香港买手制百货店连卡佛在北京经营三年后宣布,未来三年将在北京、成都连开两店,并将重回上海市场。无独有偶,NOVO百货、知名品牌I.T和CPU、泰国零售业巨头尚泰旗下精品百货ZEN等买手制零售商也纷纷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加快了开店脚步。
一直在夹缝中生存的“买手制”商场,正在悄悄上演“绝地反击”。
随着买手制商场接二连三地开店,人们再次揣测是否将能掀起国内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史。
自连卡佛曾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买手制高级商场,到现在老佛爷的开业,在百货及其他集团导入“买手制”的想法及现实意义正又被人所提及和运用。
买手制度是由当初超市最先提出的,起先由于超市在经营服装的时候对进货没有经验,所以请有经验的人进行购货,而这种有经验的人称为买手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买手指的是往返于世界各地,时时关注最新的流行信息,掌握一定的流行趋势,追求完美时尚并且手中掌握着大批量订单的一些人。他们普遍是以服装、鞋帽、珠宝等基本货物不停与供应商进行交易,组织商品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人。
他们必须站在时尚潮流的最前端,了解行业规范,并且适时的在其中赚取一定利润。 在国内很早就有人在做这份工作,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从事这些工作的群体,涉及面也在整个百货行业,一些专门的商人利用一些大品牌在自己的形象店中无法消化其滞销、积压或库存量较大的商品,而采取的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合理消化这些库存商品的办法。渐渐形成现在的“买手制”百货。
后来就是因为“联营扣点”模式,经营几乎没有了风险。但实际上就也意味着零售业自营能力的丧失。在这种模式下,零售业最根本的差异化,也就是商品的差异化也就丧失了。百货所经营的品牌在同质化的同时,利润空间也不断遭到挤压。买手制又将卷土重来,目前中国百货行业几大巨头中,比如百联、王府井、银泰、金鹰等已经开始谋求新的自营探索。据了解,目前北京的一些国有百货公司也在探讨“买手制”的实行, “买手制”的出现是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是百货商场提升效益的一个发展方向,转变经营模式,由联营扣点逐渐转向自营购销,以及人才培养问题,是目前零售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对品牌控制强也是“买手制”的一大优势,商场可以依靠“买手”创建一些自有品牌,很好地满足一些特定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买手制”由“买手”直接向供应商进行采购,这样省去了联营模式下的各种代理环节,降低了成本,销售利润也相对较高。
但一旦所买断的商品不适合消费的需求,商场就需要承担销售不出去的风险。这样,商场培养一个熟悉品牌发展态势和消费流行趋势的专业“买手”团队显得至关重要。熟悉国际时尚品牌及市场消费特点的专业“买手”,按照商场定位消费群体需求,到世界各地采购定制时尚个性化的商品。所采购引进的商品在商场内将不再以品牌为单位进行销售,而是以风格品类摆放,这是百货商场“买手制”的主要特点。
“买手制经营”在国内市场还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买手制实际是一种买断经营,它是国外百货企业通行的方式,但由于目前中国的百货商场还是延续出租铺位收取费用的经营模式,商品经营压力基本由各商品品牌承受。越来越多的百货店从传统自营模式转向由品牌商控制进、销、存过程的“品牌联营”模式,品牌商进入商场,不需要支付租金,而是通过从品牌的销售额中提取扣点作为百货公司的经营毛利。虽然,买手制经营是百货商场发展的出路,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对整个百货业有着良性循环和积极推动作用。
商场分析师表示,买手模式要想成为市场的主流还任重道远。买手制需要对商品的销路负责,销售不畅的商品无法退回厂商,这需要商场拥有一批眼光准,了解市场、消费者的“买手”。相比于其他管理人才,“买手”仍是国内零售业稀缺工种。
聚合·共赢
奥莱产业机构
第四届中国奥特莱斯产业发展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