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不同的企业表现天差地别!
此前,各地已发出紧急通知,鉴于疫情的严重远远超出预期,很多企业的复工时间从原定的2月3日再次延长至2月10日。
但是对一些特定企业而言,不开工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企业就活不下去!恒大研究院最近的报告指出:受此次疫情影响,餐饮零售额仅在7天内就有5000亿元的损失。
所以,最近有一些餐饮企业纷纷表示:我们有些撑不下去了,国家能不能给我们托一下底,通过出台减免房租、现金扶持等政策帮我们一把?
与此同时,大批企业却在疫情肆虐时迎难而上,主动为国家缓难解困。
面对同样的疫情,为什么有的企业觉得大限将至,有的企业却在创新式服务中找到新的增量?
2020年,做生意的逻辑彻底变了!
而从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一些企业的表现来看,做生意的逻辑已经彻底变了。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的老板都有两个毛病,一是好大喜功,开了一家店后就想着做连锁,开那么多连锁店,就跟养孩子似的,明明自己的实力只能让3个孩子健康成长,偏要养30个!所以,风险来时,你就得为30个孩子买单,而不是3个;二是把公司的盈利揣进自己的腰包,用于充实个人资产,而不是储备大量资金以备后患,以至于疫情到来后,能做的只是喊着让国家为他们的短视买单!
所以在中国,像阿里巴巴这样逆行,提出要做一家横穿三个世纪的102年企业的公司,太少了,也太需要勇气了!因为构建102年企业的背后,是为了确保阿里巴巴的使命和企业文化得以坚守的阿里合伙人制度,它从根本上摒弃了眼前三米远的利益,保证了阿里战略上的远见性,人才供给的"良将如潮",完美解决了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
所以,这场疫情,考验的是不光是人性的复杂,更是不同企业做生意的逻辑:那些只想着赚一笔快钱就走的企业,将会骤然消失;那些有长效意识的企业,将在这场灾难中意外崛起!
未来,我们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而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压垮我们实体经济的,从来都不是电商,而是企业家的思维!
所以,这次疫情也给整个中国社会踩了一次急刹车: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都说,中国走的太快了,要停下疾驰的脚步,等一下我们的灵魂。
在这个假期里,我们不再焦虑于GDP,不再执着于贫穷或者富有,而是更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未来,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死去?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转载来源:电商报;责任编辑:梁绮贤